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,主要产于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。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。三国时的医书《名医别录》、梁代的《本草经集》、唐代的《海药本草》、宋代的《开宝本草》、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、清代的《雷公药性赋》等19种医药古籍,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及《中药大辞典》均指明:珍珠具有安神定惊、明目去翳、解毒生肌等功效,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、延缓衰老、祛斑美白、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。
珍珠粉属于凉性药物,只有燥热体质的人才适合内服珍珠粉,擅自服用不但起不到美容抗衰老的效果,还可能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。另外,体质偏寒、胃寒和结石症患者,也不适合服用珍珠粉。所以在服用珍珠粉前,一定要先寻医就诊,辨明自身属于哪种体质后,再决定是否可以内服。
珍珠还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。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(以南珠为例)的养殖技术是不同的,因此结构也有所不同。淡水珍珠是无核的,所有的成分都由珍珠质组成,因此若以淡水珍珠制成珍珠粉,不存在其它物质混杂。而海水珍珠是有核的,其核一般由猪蹄蚌的贝壳磨成,珍珠质仅覆盖于表面,厚0.1~0.3毫米,生长期1年左右(淡水珠达4~5年)。但如果海水珍珠要加工成100%的珍珠粉,必须先去掉内核,成本很高,也不易加工。
珍珠粉是由珍珠加工而成,对珍珠粉的加工方法,《中国药典》和《中药炮制规范》均采用传统的水飞法制备珍珠粉。由于珍珠粉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,而传统工艺生产效率低,生产周期长,损耗率大,并且不易控制微生物的污染。为此,各地出现许多珍珠粉的加工新工艺,先将珍珠粉的几种加工方法介绍如下:
取珍珠洗净,用纱布包好,加豆腐(1:1)与水共煮2小时。取出豆腐洗净,晒干,研细,用冷开水水飞至细。取出,放入铺好纸的竹筐内,晒干或烘干,再研细。
将珍珠淘洗后,置碱水中搓洗,去除油垢,再用清水漂去碱性,沥干或纱布揩干水分,置盘中均匀铺成,然后置恒温烘箱中以120-160℃高温烘烤。待珍珠表面呈黄色有爆裂声时,切断电源。冷至60-70℃时迅速取出,趁热用粉碎机粉碎,再入烘箱中烘热,并研细过筛。
将珍珠轧碎成颗粒后,置碱水中侵泡。洗去油污及附着物,再用清水漂洗至中性,沥干。置球磨缸内,加入适量蒸馏水,球磨。取出,置方盘中均匀铺层,置电热恒温箱中140-160℃烘至干燥。取出放冷,于密闭式振动筛中过筛。
取已粉碎成近200目的珍珠粉,置气流粉碎机中粉碎,采用分级收集装置收集,对未达到要求的粉可继续往复粉碎,直至达到规定细度范围。
取经碱水浸泡和漂洗至中性,并干燥灭菌的珍珠,置震动混练机内粉碎,根据细度要求预选不同的粉碎介质,利用其振动磨练原理,使其起到粉碎作用,达到要求的细度。
主要是高温高压爆裂法(应用于2004年)和全低温纳米研磨法(2008年问世的新方法)。这两种方法均可将珍珠粉碎至100纳米以下,形成纳米珍珠粉。
据《中成药》1998年第5期报道,上海中药制药厂二厂钱涌等通过比较,上述几种加工方法除机械法粉碎的口感、色泽方面较差外,其他均可。这主要是机械粉碎法利用了剪刀力的作用,而缺乏研磨和颗粒碰撞的粉碎作用。从粉碎条件来分析,传统法和球磨法必须在恒温20℃左右的环境中操作,否则由于水飞再加上时间较长,极易引起珍珠粉产生异味。从设备要求来看,除气流粉碎法需要配备价格昂贵的分级分离器外,其它加工设备均较为简单、价廉和易操作。除非有特殊要求,一般加工法均能满足美容和药用的需求。